新闻资讯

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用赤诚之“心” 造不竭动力

发布时间:2024-06-04 21:14:43 文章来源:新闻资讯 阅读次数:1

  您的位置:首页专题河北工业地理共同见证正文

  历史仿若一只巨大的车轮,它势不可挡地滚滚前进,又周而复始地形成一个又一个轮回。发动机不停旋转,终而复始,极而复返,如同历史的映射。

  对于生产发动机的河北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来说,历尽艰辛、曲折轮回仿佛是它的宿命,而在循环往复中勇往直前则是它不变的英雄本色。

  从深山中神秘的“三线”军工企业,到国内生产专业化大功率发动机的佼佼者,华柴创造了一个乾坤挪移的传说;从为我国南极科考提供保障,到为国庆50周年、60周年阅兵车辆制造“心脏”,华柴履行着最可信任的军工职责;从引进国外技术,到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畅销中国、出口外国,华柴开辟的生存天地越来越广阔……

  20世纪60年代中期,面对日趋紧张、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拉开了“三线”建设的巨幕。

  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河北的“三线”工程沿太行山麓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其中一项以生产履带装甲输送车等为内容的项目,代号为“五四二工程”,于1970年12月开始在石家庄西部的井陉深山里选址、建设,工程设有一个总指挥部,下属一个研究所、七个分厂。

  削山头,填沟壑,修道路,建厂房……住着窑洞、窝棚,吃着窝头、咸菜的建设者们,流汗、流血,使荒野上挺立起一排排厂房和宿舍。

  民工数万,军队化管理,干活儿如打仗,当年的筚路蓝缕成了老职工回忆中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很多双职工分别住集体宿舍,抛开小家建设“大家”,是他们心目中忘我奉献的生动注解。

  1973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井陉。山洪向着正在建设中的“五四二工程”席卷而来。

  工地现场的大喇叭里传出紧急示警,数百名实施工程人员争先恐后跑往洪水袭来的方向,装沙袋、垒土堰,甚至用血肉之躯投入抗洪。

  洪水最终没有冲垮工程,但这一年9月,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机械工业部的“项目缓建”决定,却使“五四二工程”建设的热潮消退了。

  经历四次停建续建、五次撤销合并,到了1985年7月,“五四二工程”中硕果仅存的5460厂、5470厂和542总指挥部联合成立华北柴油机厂,代号5460厂。

  作为一名机械技术人员,李福生是最早参加“五四二工程”建设的人员之一。工程建设热火朝天时,他和同事们激情迸发;工程缓建后,他们并没有灰心失落。人心不散精神不倒,他们始终坚定信念恪守岗位。

  从1974年开始,技术方面的建设者们投入我国自行设计的V8-135水冷柴油机的试制工作。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可用的零件,每个部件都需要自行制作;而制作零件面临的窘境是,只有少数的机械加工设备。

  如果需要制作一个零件,技术人员便拿来钢锭,然后按图纸在上面标出零件的尺寸,再到车床上一点点手工加工。

  李福生记得,直到1975年11月26日,第一台V8-135水冷柴油机才完成总装。

  那一天,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实验人员按下了启动装置。一股淡淡的黑烟从排气管冒出,人们的欢呼声瞬间淹没了发动机成功转动的轰鸣。

  攒着满腔自力更生热情的干部职员,此外还生产了22马力的小型柴油机600台,试制和批量生产了苍岩山牌CY-750三轮运输车。

  在曲折坎坷的建设过程中,干部职员们在军品、民品试制生产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为增加工厂财富、减少国家负担作出了不少贡献。但由于设计纲领本身不是一个经济纲领,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工厂注定会发生政策性亏损。

  由于国产的V8-135水冷柴油机不能完全满足军方的需要,从西德道依茨公司引进当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风冷柴油机便提上了日程。

  1979年8月,由华柴5名干部参加的一支16人的中国代表团去西德进行了技术考察。当年12月,中德签署购买B/FL413F系列风冷柴油机生产许可证的协议。

  从此,华柴有了自己的主力产品,可以大范围的应用于特种车辆、工程机械等多种对象,打开了军品、民品市场。

  1980年3月27日,身为装配车间主任的李福生和同事飞赴西德,学习引进柴油机的装配技术。临行前,他们特意订制了西服,还第一次戴上了领带。

  尽管打扮得前所未有的帅气,但到了西德,意气风发还是很快被震惊所取代。西德科隆市街头,连乞丐穿的西服都比他们的好。当时,李福生的月工资是43.5块钱,约合50德国马克;而接待他的道依茨职员,月工资是四五千马克。对于住宿舍的他来说,与对方家有三层别墅、两辆小汽车的生活,简直是云泥之别。

  而见了道依茨工厂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李福生才深切地感受到半机械化的华柴生产力的落后。当时,道依茨装配发动机使用螺丝拧紧机,控制精确,速度又快,而华柴完全靠扳手和工人的双手。直到1990年以后华柴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拧紧机。

  至1985年,华柴共生产B/FL413F系列风冷柴油机1562台,先后获得国家和河北省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以其稳定的质量赢得了用户的口碑,为打开风冷柴油机市场奠定了基础。

  1986年9月,华柴给中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发出一台90千瓦的发电机组。次年12月5日,南极考察委员会和长城考察站派人给华柴赠送了锦旗,对该发电机组安全运转1300小时表示感谢。1989年5月,长城考察站又专程派人来到华柴表达谢意——那台发电机组已安全、无故障地运转了5665个小时。

  尽管质量过硬,但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制约了华柴发展的脚步。省内发的电报,一个星期才能送到厂子;有人得了急病、大病,根本来不及送往石家庄的大医院;一位工程师第一次坐车来厂时,被汽车在悬崖峭壁边飞驰吓得腿都软了,最终选择调离……

  藏于深山的“军工城”,留下了创业者们的青春与欢笑,也见证了企业的诞生与繁华,但时过境迁,当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时,“三线”企业在军事防御上的隐蔽优势,完全变成了市场经营中的交通、信息劣势。

  多年来,由于体制机制束缚,过多依赖行政干预,缺乏市场意识,华柴的发动机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开发的民品也大多昙花一现。比如“苍岩山”牌三轮运输车,因没有“市场”概念,难以形成规模,最终卖给了一家公司——“时风”农用车厂的前身。早在1986年,华柴就试制成功了电动三轮车和电瓶车,但因没有按“市场思维”进行产业化,错失了发展机会。

  当改革进一步深化,军工企业的工资由上边拨款变为自负盈亏时,如何吃饱饭、如何生存下去的危机感第一次真切地降临到华柴人身上。

  2100多年前,同样在井陉这片兵家必争之地上,韩信率领三万汉兵遭遇二十万赵军的围堵。

  韩信背水陈兵,用三万人无比强烈的求生欲望,决一死战,拔旗易帜,创造了陷之死地而后生的奇迹。

  “引厂出山”战略承载了华柴走出生存困境的希望。1985年,华柴决定“找活吃饭,攒钱出山,举债创业”,轰轰烈烈地展开第二次创业。

  华柴人发扬军工企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逐步增加配件自制率,使发动机配件由80%依靠进口变为80%自行生产,大幅度的降低成本,盈利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改车来销售发动机,是当时一个扩大销量的新路子。职工任庆林接受了制作改装车仪表盘的任务。没有图纸,没有冲床,设计要靠脑袋,制作要靠双手。几经改进,他将仪表盘做出了形,但焊接时外壳变形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任庆林向车间领导立了“军令状”,一周内解决这一个问题。他从废品堆里捡来一车废铁皮,洒上废机油猛烧,然后反复锤打,掌握不同火候下铁皮内应力的复杂变化,最终攻克难题,打造出了完美的仪表盘。不久,车间领导急匆匆跑进焊工房来拿成品,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那边等着安装呢,快!快!快!”

  仪表盘被拿到改装车间,装上车,误差不到1毫米,职工们欢呼雀跃,喜不自禁。

  改车,盘活了华柴闲置的资源,激活了职工深藏的潜力。在干部职员不断开拓生存空间时,位于石家庄市西郊平原地区的新厂也在稳步建设。

  1994年底,新厂区主要厂房先后竣工;1995年1月3日,新厂区大门落成典礼隆重举行,部分车间开始转移调整。

  1996年8月4日,在的裹挟下,一场特大洪水袭击了新建成的华柴。洪水将一堵首当其冲的围墙踩在脚下,冲进厂区肆意横流。

  固定财产就是企业的半条命,广大干部职员及各部队驻厂的军代表,手挽手攀上坍塌后残存的围墙,以血肉之躯减弱洪水的冲势。

  1999年10月1日,20辆匹配华柴发动机的战车通过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保障国庆50周年阅兵成功,彰显了华柴军工品质的过硬。

  2000年12月,铸造分厂最后搬进新厂,标志着华柴“引厂出山”的战略目标终于实现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营分散、成本过高等弊端都被甩在身后,在华柴面前展开的,是一条更为广阔的路。

  在市场经济中几度搏风击浪,华柴深刻地意识到:企业要发展,必须有产品。而这,需要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归根结底是观念创新。

  第三次创业的华柴,清醒地认识到,要想适应市场潮流,必须生产出新的拳头产品。目光再一次转向了德国。

  2002年9月17日,华柴从德国道依茨公司引进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BFM1015系列水冷柴油机,投放市场后受到了广大新老客户的青睐。几年后再次引进TCD2015系列发动机,巩固了华柴在水冷发动机制造业的话语权。

  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仿佛一道沉重的锁链,给“攒钱出山,举债创业”的华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7年4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适时推进产权结构调整,优化企业布局,决定将华柴公司与内蒙古一机集团实施战略重组,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发展。

  这一年,创新的思潮激荡着整个华柴。在华柴销售公司面向全厂的竞聘中,郝晓伟成为一名销售员。次年3月,他满怀希望南下广东,为华柴新研发的发电机组动力系统开辟市场。水土不服、大病一场,成为泼向他头上的第一盆冰水。产品知名度小,到处吃闭门羹,使他原本打算创一番事业的热情变得冰冷彻骨。每月只能拿到600元底薪,连同学结婚的份子钱都掏不出来,让他的自尊心碎了一地。

  绝望时,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堂堂军工人,甘心就这样灰溜溜地败下阵来吗?不甘心!

  郝晓伟把心一横,决定打响他个人的背水一战——背上一个装满资料的包,厚着脸皮、不知疲倦地到一家又一家企业登门求见。

  郝晓伟的执著,最终打动了广东超能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的老板,对方购买了一台机器试用。凭借产品的过硬质量,华柴在广东点燃了星星之火,两年后形成了燎原之势。此后,通过建立核心客户群,与销售代理商合作,引进专业经营销售团队,即使足不出厂也能创造比四处推销更高的销售量。

  如今,郝晓伟已是销售公司副总经理,他所探索出的销售办法已成为华柴的一种新销售模式,用来攻克一个又一个新的市场。在销售人员的不断开拓下,华柴的销售战线捷报不断:产品在高铁建设设备中的占有率超过80%;与德国、美国、新加坡、土耳其、印度、阿根廷等多个国家的经销商开展合作……

  经过华柴职工的不懈努力,到2010年,华柴终于扭亏为盈,不再仅仅“求生存”,开始昂首阔步“谋发展”。

  2011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为加强和提升在动力、传动等核心技术领域的地位,组建成立了北方通用动力集团公司,华柴成为其子公司。

  华柴抓住新的机遇,乘势而上,走上了“创建效益型新华柴”的发展之路。企业未来的发展再次加速,成为河北省高新技术企业,掀开了发展的新篇章。

  2001年时,华柴的收入只有6500万元;而2014年,收入达到5.16亿元,是前者的8倍。

  2001年左右,华柴每年的科研投入只有两三百万元,而2014年达到了3500万元,是前者的十多倍。

  科研投入的剧增,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华柴观念创新的幅度,而实实在在收获的是一个个自主创新产品。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防爆发动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天然气发动机研发成功,适应了绿色、环保的发展的新趋势;船用发动机获得中国船级社认定,进入东南沿海市场,使华柴产品实现了“水陆两栖”……

  尤其是瞄准大功率发动机市场而研发的12缸发动机,功率735kw,使华柴的产品功率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观念创新,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驱动着华柴向前发展的车轮。

  当年,李福生震惊于德国工厂的现代化;如今,他为自己奉献了一生、越来越现代化的华柴感到骄傲。

  如今,华柴生产的民品拥有车用系列、特种工程机械、高铁设备、发电机组、船机等行业的众多用户,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络。华柴生产的军品,也进入装甲兵、工程兵、空军、二炮、武警和航天航空等多个军兵种。

  2009年10月1日,120辆匹配华柴发动机的战车庄严地驶过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在咫尺之遥的王府井大街上,华柴9名职工组成的保障团队绷紧心弦,严阵以待。他们忍受了4个月的封闭寂寞,付出了很难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保障装备以最好的状态运行,回报他们的是国庆60周年阅兵顺利完成、扬我国威的辉煌和自豪。

  从建厂至今,45年来, “富国强军”一直是华柴的光荣使命,而适应市场、引领市场则是华柴探索出的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

  从一个起点走到一个终点,一段老时光结束了;终点前又出现新征程,一个新的轮回开始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世界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历尽坎坷,重整山河,华柴也将创造一个新的传说!

上一篇:【48812】存在即合理你知道平行进口为什么有这么多柴油车吗?
下一篇:广西变频水泵控制柜_电气设备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