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曾被低估!我国陆地ECO年均吸收人为碳排放的45%

发布时间:2024-06-13 09:41:59 文章来源:新闻资讯 阅读次数:1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国内外单位的研究人员发现,2010年至2016年,我国陆地ECO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相当于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但在以往研究中,我国陆地ECO固碳能力被严重低估。研究人员认为,基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计算排放通量的方法体系将为我国“碳中和”核算和国际谈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10月2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是人为化石燃料排放与陆地、海洋ECO吸收两者平衡的结果。未来控制全球升温不仅依赖于人为碳排放的减少,还依赖于海洋和陆地的碳吸收。“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固碳对‘中和’碳排放贡献巨大,但是如何定量评估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毅说。

  基于大气浓度计算碳收支是计算净排放量的有效办法,观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是定量评估地表二氧化碳净通量的重要手段。

  研究人员充分的利用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观测本底站碳监测数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普查数据、美国与日本碳监测卫星以及生态系统全球遥感数据,并结合爱丁堡大学国际先进的碳同化模型,采用天地一体化新方法,研究之后发现,我国陆地ECO固碳能力巨大,2010年至2016年,我国陆地ECO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

  “我国陆地生态圈的巨大碳汇主要是由于我国重要林区,尤其是西南林区的固碳贡献,同时发现东北林区在夏季也有非常强的碳汇。”刘毅说,这也是我国近40年来大力恢复天然森林植被、加强人工林培育,形成了我国主要是以中、幼龄林为主的森林结构,碳汇潜力巨大。

  刘毅表示,研究结果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依赖于新增的地面观测资料,但是由于人为排放和陆地ECO存在很大的时空变化,现有观测仍显不足。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从大气浓度观测入手,通过更多更先进的卫星和地面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结合反演模式,以直观和快速的方式反映“排放”或“留存”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充分的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的新技术,为我国的“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技支撑。

  封面新闻丨见证“文化+科技”产业新赛道——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亮点频现精彩纷呈

上一篇:【48812】日本志贺核电站1号机组应急发电机主动停机
下一篇:【48812】青岛理工大学研制清洁燃烧技能